关于南宋咸淳三水禤氏始祖的考证
“人第知九郎为始祖”一语,出自《禤儒后序》,收藏于清远禤氏族谱。禤儒公一语,醒悟了族人,纷纷向我们提出:“为什么2003年出版的《三水禤氏族谱》不按古谱的记载,隐瞒了‘祖由南宋咸淳年间始由南雄珠玑巷徙居广州府属南海郡三江都丰湖坊’的史实,而换成‘三水禤氏先祖始由广西防城徙居南雄珠玑巷,于南宋咸淳年间徙居广州府南海郡三江都碧湖坊。九郎讳斯公于明景泰年间落籍圣堂岗。’这一曲折离奇的改动,九郎祖为始祖的地位就被剥夺了,为的是什么?!”对此,我们本着有错必改,正本清源的态度,提供真实的材料,作出必要的说明,论证九郎祖的始祖地位。
一、《三水禤氏族谱》的“离奇改动不是编委共同改动的。现在三水禤氏宗亲会还有几位当时编委都可以证实:三水族谱排版后,有三本样本,其中有人把一本样本寄去防城征求意见(防城宗亲来信可证实此事),正式付印时,可能就是以防城寄回这本为准,致使《三水禤氏族谱》有那么多的防城资料。
二、我们查阅所有的旧谱,只有“景泰年间分入三水”,而没有“景泰年间落籍圣堂岗”的记载;只有“九郎斯公居住圣溪村,葬在圣堂岗”的记载,而没有“落籍圣堂岗”的传闻。圣溪村就是圳东村前,后人叫油榨坑后面的地方,它有古村的遗迹,最近才消失。
三、三水编写组写族谱时,曾发生激烈的争议,如果九郎祖是南宋咸淳年间迁入,壹秀公是九郎公的四世孙,三水本土却缺少了几代人,无法接上,若果九郎祖是明景泰迁入,三水本土就吻合了,那清远壹秀公就不是九郎祖的四世孙了,变成九郎的长辈。
围绕“南宋咸淳迁入”与“明景泰迁入”,争论不休,清远智徽宗亲和三水鑑堂宗亲坚持南宋咸淳迁入,壹秀公是九郎的四世孙。结果以多数取决,否定南宋咸淳迁入,而认定明景泰迁入。至于“三水禤氏先祖由广西防城徙居南雄珠玑巷”和“九郎讳斯公于明景泰年间落籍圣堂岗”之说,实无史实依据,纯属虚构。
今天,史实摆在眼前,我们不得不承认,当时智徽、鑑堂两位宗亲坚持南宋咸淳迁入,壹秀公是九郎公的四世孙是正确的。只有这样,才能实事求是地确保九郎祖是南宋咸淳三水禤氏第一祖的历史尊崇地位。下面,我们摆出六个方面的事实,与族人共同考证:
1、《南越堂族谱》记载:“九郎讳斯公,妣欧阳氏,祖由南宋咸淳年间始由南雄珠玑巷徙居广州府属南海郡三江都丰湖坊,埔属禄步,后于景泰年间分入三水,子孙繁衍,分居十余乡。”
《南越堂族谱》是我们目前寻觅到的最古老、最珍贵的广东禤氏史据,它与九郎斯公墓前的“禤南越堂拜桌”连合起来,天衣无缝。这并非巧合,而是天作之合,更是真实历史的还原。它充分证明南宋咸淳年间徙居三江都丰湖坊的禤氏祖,就是九郎祖。“南越堂”就是禤氏九郎选用郡望而立的堂号。
应当指出,2003年的《三水禤氏族谱》把“景泰年间分入三水”弄成“景泰年间落籍三水”。这是为了世代相侔而不致世代断层,却背负了数典忘祖之过,把九郎祖降低了几代,变成为子孙的晚辈,爷孙颠倒,真是天大的冤枉和笑话!
其实,在族谱沦没、古老失传的史实面前,世代断层普遍存在,是难以避免的,只要我们实事求是,那就问心无愧了。
2、《南越堂族谱》所载:“欧阳太婆葬在清远后岗令附近者祭祀之。”“令”这个字,实不寻常,用命令的口吻,指定清远族人负责祭祀,可见欧阳太婆的尊者地位和血缘裔系,壹秀公是欧阳太婆的四世孙也。
3、《禤儒后序》说:“我族棣属于三邑也久矣,人第知九郎祖为始祖,而不知纯旺公为始祖也。”这首先说明禤氏在三水历史悠久,同时也说明二百多年前,我们南宋迁居三水的禤氏族人就公认,九郎公为始祖了。
禤儒公是三水上边村人,道光元年辛巳恩科举人,大挑二等,选授潮州丰顺县教谕。他的后序写于道光年间,这说明道光之前,九郎斯公就是在南宋迁居三水的,禤氏族人心中是始祖的尊崇。到了禤儒公才发现,钦州还有一个比九郎祖更早的纯旺公才是始祖。这在当时来讲,好象是有道理的。但在今天,那就不同了。因为当时钦州是属于广东地域,而今天钦州市是广西防城的范围。所以今天来讲,应该说是南宋迁居三水的禤氏始祖九郎斯公,广西防城的禤氏始祖是纯旺公,楚河汉界,泾渭分明。
4、佛冈族谱记载“且我禤氏一宗,实繁有众矣,访之肇府一宗,家谱所传,先我宗始,则曰珍珠祖,籍属南雄珠玑巷,剪叶依始,雁序者所生九子,名列于次,甲珠......壬珠,居佛冈县者其戊珠公之长子壹圣公,居清远县者其戊珠公之次子壹秀公,居三水县者其戊珠公之三子壹所公。”
佛冈族谱又记载:“壹所公同父落在三水县大片地西南面,龙潭乐平镇念仁乡圳南村等县属十余大村各地方居住。”这里需要说明:“龙潭”是没有的,只有源潭这个圩名。“乐平镇念仁乡”是解放后才设立的。解放前分乐平乡和念东乡,其中念东乡包括南边一部分,解放前夕才分出念仁乡。至于“乐平镇念仁乡”是解放后才有的行政区域。佛岗族谱这样写,说明它是解放后,七十年代的编写。
佛冈族谱还载有:“太祖戊珠公,行五,乃由南雄珠玑巷来此三水大片地西南面是也。葬在广东省番禺县崩岗山是也,定期清明前三天省墓。”
佛冈族谱,实际是家谱,它的记载,填补了我们的不足,但凌乱而又有矛盾的记载,需要我们仔细梳理:
⑴“则曰珍珠祖,剪叶伊始”,中心是说“珍珠剪叶”,那珍珠祖是指两代人,亚珍生九珠,得出珍珠剪叶,雁序于次......。在我们族人中流传的“九子公”。就是这个“珍公”了,他不能与九郎公同等看待。生仔改郎,这是宋朝独有的风格,这个“九子公”,只能是九郎公的晚辈。
⑵佛冈族谱说“居三水县者其戊珠公之三子壹所公”,又说“壹所公同父留在三水大片地”,后来又交代“戊珠公葬在广东省番禺县崩岗山”,这令我们三水族人难觅戊珠公和壹所公了。
⑶我们现在查访到,根据九郎后裔,长辈口头传下而记下来的,九郎公有两个儿子,长子叫德珍,次子叫炳珍。这与三水族谱记载三个儿子不符,三水族谱记载九郎的三个儿子是梦奇、平越、南阳。值得考究的是,古时按字排辈是十分讲究的,为什么九郎一辈都以郎字,九郎的孙,梦奇的儿子都以文字,偏偏九郎的儿子就不同字辈呢?
⑷九郎公长子德珍公生九珠,佛冈家谱记载的就是这一分支。至于九郎公次子炳珍公这一分支就没有记载了,失传了。德珍公葬在圳西村的高地堂岗,炳珍公葬在镇西村的鸡啼岗。
⑸高要腰岗鼻祖可叙公(即文达公)碑文,开头是这样写的:“公讳可叙字秀山乃广州三水县太始祖仕周公第二房之十世孙也。”可叙公在三水族谱记载是九郎三世孙文达公,他属二房是十世孙。也就是说,文达公不是三世孙而是十世孙了,这意味着三水失传六代人。
“人第知九郎为始祖”,现在又出现“太始祖仕周公”,这并不奇怪。古代的人是有名、有字、有号的,拿禤儒公来说,族谱是这样交代的:“禤儒,字善宝,号三通”。可以设想,九郎公是“名仕周、字斯、号九郎”,也是有可能的。鑑堂宗亲曾向我们提出,九郎公是有两个名的,最近我们拜访鑑堂宗亲,他证实九郎公是有两个名的,资料当时在智徽宗亲手里,现在智徽宗亲去世,无法找到实据。
可叙公碑文说的第二房,就是九郎公次子炳珍公这一房,可叙公即文达公与我们三水本土这一支族就是九郎公二房炳珍公之后,失传了三世、四世、五世、六世、七世、八世这六代人,我们应实事求是地对待,因为水尾村、六二村、碧湖姓禤巷、横岗姓禤巷等的族人是寻觅不到的。
围绕佛冈家谱,再谈三水大片地。三水大片地,不只是圳东、圳西两村前的一小片,而是周围一大片。三水地域,历史上只有丰湖坊而没有碧湖坊,丰湖坊的范围包括今天的三江、禄步、沙头、丰江、石湖洲、乐平、范湖、源潭、南边一大片。
圳东村与上圳东村中间,查实是圣溪村:圳西村前的上村,佛冈家谱称圳南村;圣堂岗北侧的水尾村,前身叫根竹村,碧湖村有姓禤巷,横岗村也有姓禤巷,还有一条不知坐落何方的六二禤村。水尾村、两条姓禤巷和六二村的族人查无去向,难怪三水世系断层,失传代数了。
5、连南铁坑大围,已有己珠公墓碑。据连南宗亲介绍,己珠公在三水是带兵的千总,调往连山县平匪,后调派福建平倭,一去不回,杳无音讯。连南宗亲说,世代口传,他们是九郎公的后裔。
己珠公是戊珠公的亲兄弟,己珠公是九郎公的后人,那戊珠公也不例外了。因此,说戊珠公来此三水大片地不当,应该是戊珠公跟随九郎公来此三水大片地才对,因为九郎公是携妻带子、带孙,落籍丰湖坊的。
6、广东各地的禤氏族谱都同样记载,清远壹秀公是九郎公的四世孙,现在证明不是“以讹传讹”,而是十分可信的事实。
查阅清远族谱可知,壹秀公是元朝至大年间(1308)的人,用30年一代推算,壹秀公之父戊珠公是1278年间的人,壹秀公的爷爷德珍公是1248年间的人,壹秀公的太公九郎祖是1218年间的人了。
1127-1279年是南宋朝代,1266-1274年是南宋咸淳。九郎公是南宋人,九郎公于南宋咸淳年间,携妻带眷徙居三水丰湖坊,年代相符,合情合理,是真实历史的重现。
以上考证,是我们三水禤氏宗亲会,经过搜集各处禤氏族谱及征集多方意见,并与多处地方宗亲商讨,经过反复推敲和论证,最后召开三水禤氏宗亲代表大会一致通过。
特此申明:九郎讳斯公是南宋咸淳禤氏第一祖。祖源山东青州,于南宋咸淳年间始由南雄珠玑巷徙居广州府属南海郡三江都丰湖坊,埔属禄步,子孙繁衍,分迁各地。
大宋始祖讳斯禤公,为我九郎族系子孙千秋万世敬奉的南宋咸淳三水禤氏始祖!
禤氏九郎族系分迁各地,请各地裔孙派代表回老家探访,再续情缘!更好地以示正本清源,千秋可鉴、万世之源!
三水第二届禤氏宗亲会
2016年1月23日